Overall Urban Design of Beijing Sub-Center
iCity   Sep 01.2020
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

Introduction

适用方向:城乡规划方法和技术、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生态环境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

适用课程:城市设计理论、智能城市规划前沿、城市多源数据分析方法、城市发展战略与政策、城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等。

编写目的:通过该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于智能规划技术支撑的城市新城新区研究、规划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

中文摘要: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案例基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背景解读,提出上接中央战略、中接规划创新、下接地域文脉三个层面的规划任务,凝练细化为城市副中心六大类确定性规划内容,包括设计理念、功能布局、空间结构、生态骨架、交通体系和意向风貌。基于能推广、可复制、引领行业的创新理念,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实现了人民为本、数据诊断、功能智配、居民凝聚、未来可见和全生命周期六大创新特点,为完善国家级城市新城新区的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urban sub-center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under the personal auspice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and is a major plan for the millennium and a national even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Beijing's sub-city center, the case proposes three levels of planning tasks, namely, connecting the top with the central strategy, the middle with the planning innovation, and the bottom with the regional culture, which are condensed and refined into six categories of definite planning contents of the sub-city center, including design concept, functional layout, spatial structure, ecological skeleton,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intended appearance. Based on the innovative concepts that can be promoted, replicated and led by the industry, the overall urban design of Beijing's urban sub-center realizes six innovative features: people-oriented, data diagnosis, function-wise allocation, resident cohesion, future visibility and whole life cycle,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new urban districts in national cities.

关键词:城市副中心、新城新区、创新设计

Key Words:City sub-center, New city and new district, Innovative design

获奖情况:2019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一等奖

Overall Urban Design of Beijing Sub-Center

Details

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 

1 案例背景与概况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不仅是调整北京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需要,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需要,对于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对于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紧扣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着眼于进一步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坚持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打造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的重要承载地,有序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与河北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新的两翼,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延伸;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汇聚各方智慧,齐心谋划新时代城市副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精细蓝图,努力创造“城市副中心质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配置各类资源要素,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保持历史耐心,谋定而后动,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北京重要的一翼( 图1 京津冀协同发展示意)

2 规划思路

         作为推动副中心规划建设工作全面展开的起点,规划方案以“千年之城”为目标,圆满完成了三个层面的规划任务:

        上接中央战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全面确定可持续发展的“千年之城”规划标准,形成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框架(图2城市副中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示意);

        中接规划创新,依据“城市生命体”规律、应用新时代规划技术,全面破解“大城市病”问题,创立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发展模式(图3城市生命体模式示意);

        下接地域文脉,聚焦项目痛点,以人民为中心,全面确定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图4城市副中心生态城市布局示意)。  

3 规划内容

        以同济联合体投标方案为基础,整合提炼12家征集方案精华亮点,总体城市设计方案总结十八点设计共识;着眼创新与实施结合,将综合方案凝练细化为可有效执行的六大类确定性内容:

     (1)确定设计理念。形成“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共享同一个家园”,“历史创新未来”,“城市汇聚智慧”的总体设计理念(图5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设计理念示意)。

     (2)确定功能布局。形成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城市服务功能完善的“3+1”功能体系,有序承接非首都功能向城市副中心转移,带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疏解。

     (3)确定空间结构。明确“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大运河,汇聚历史、人文和生态,延续新时代生态文明脉络;六环路,下穿改造,创新联动多个城市功能区;依托水网、绿网形成民生共享组团,依托水网、绿网形成,组团内部规划多个六元平衡的美丽家园,满足人们工作、生活、娱乐的多种需求(图6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4)确定生态骨架。重塑副中心水网和七级生态绿地系统。顺应现状地形,借鉴“堰”的分水理念和“龟背排涝”思想,形成“上蓄、中疏、下排”的多级滞洪缓冲系统;构建主副绿廊、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等绿色廊道,拉开城市框架,阻止城市无序蔓延。

     (5)确定交通体系。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施服务环,搭建环形加放射轨道交通网络;建立城市干道、街区道路两级路网体系,建设高标准绿色智能的公交都市;建设副中心站,构建京津冀区域交通枢纽门户。

     (6)确定意象风貌。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发掘大运河“金名片”价值,塑造赏景、亲水、有活力的滨水景观;建设特色桥梁,缝合城市空间;5条景观大道,强化主副格局;打造通州新八景,展现时代精神。 

4 创新特点

        基于能推广、可复制、引领行业的创新理念,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实现了六大创新:

        创新特点一:人民为本

        为深入了解人民对城市的迫切真实需要,设计方案基于市民访谈和问卷,深入了解通州居民、中心城疏解人群、未来就业人群等对家园的不同需求,识别公服设施短板。方案抽取现在以及即将在通州生活、工作的三类人群、六类对象进行调查,倾听百姓心声,坚持规划初心。三类人群包括通州居民、中心城疏解人群、未来就业人群;六类对象包括公务员、老人、白领、创业者、农民、儿童。为了解市民对通州未来发展的愿景,奠定市民城市规划基础,项目组通过问卷、访谈、网络三种方式作为市民需求调研的主要途径,其中问卷和访谈调研人数达500名。经过整理、归纳,得到市民的诉求主要聚焦在生态景观、文化传承、交通顺达、服务便利、社会包容和鼓励创新六大方面(图7通州市民采访剪辑示意)

        创新特点二:数据诊断

        针对传统分析方法主观片面的问题。依托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城市大数据库平台”、“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系统”,全面智能分析全球城市发展特征,把握“城市生命体”发展规律;应用“规划评价体系”,分析北京城市问题;面向副中心发展未来,科学设定城市副中心准则。

        城市大数据库平台从1988年开始定量化分析全球城市开始,截至2018年集聚了8大类、120亿条有效数据,已超过在规划领域原最大数据库(美国UIC城市诊断数据库)。目前已经绘制了全球建成区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13810个城市,第一次完成了最完整的全城市样板图。

        规划评价体系包括人口评价、服务评价、交通评价、产业评价等。其中,人口评价通过对城市社会结构数据的分析,辅助对通州未来发展的规划定位,明确未来通州的城市主人;服务评价以微博签到、百度热力图等方式对人们的兴趣点进行采集处理,从而对通州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进行诊断,辅助合理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图8 规划设计模拟优化应用场景分析技术)

        创新特点三:功能智配

        针对传统规划自上而下布局的弊端。通过自主研发的“四方十元博弈模拟平台”,体现城市功能各方需求,智能模拟各方空间博弈,自下而上形成“家园”内部功能配比和空间布局;通过预留10%的弹性空间,为未来家园中心功能拓展和更新迭代提供条件(图9四方十元博弈模拟平台示意)。

        同济团队在2014年-2017年9月完成研发世界首个城市智能的四方六元博弈模拟平台,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中。经继续研究现已演变为四方十元博弈模拟平台,构建政府、规划师、市民、投资者四类不同主体对于城市十种主要功能(自然环境、政府、居住、出行、商业、医疗、教育、产业、基础设施、创新空间)的布局博弈,采用机器学习与多代理人混合算法作为推演内核,完成城市用地的自动化迭代,配置满足15分钟家园的多方共赢布局方案,对多模式下的国土空间发展全过程进行推演预测,有助于预见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规划决策提供帮助(图10智能模拟城市副中心家园发展示意)。

        家园中心功能配比的确定采用规模复核、现状摸底、需求调查和方案优化四个步骤。规模复核是依据家园规划人口和家园中心各项功能建设标准复核各项功能需求总量;现状摸底是依托规建管平台和体检评估工作,校核家园内符合标准的服务设施总量和分布情况;需求调查是依托体检评估动态跟踪居民满意度和需求,即时反馈居民需求,对居民需求和现状问题排序;方案优化是对居民需求迫切的功能,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实施,条件充裕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规模。 

        创新特点四:居民凝聚

        针对特大城市居民缺乏归属感问题。强调根据居民特征塑造家园特色,各家园在规划前,通过现状POI抓取、居民满意度和需求调查等手段,分析公服设施使用频率、活动热力点,对现状充分研判。再结合居民的年龄结构、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日常活动习惯等特征,明确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进一步挖掘地块文脉,塑造各个家园特点。

        在家园规划过程中,根据问题清单和需求清单内容,在用地条件上,结合每个家园的实际情况,以集中加分散的布局方式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例如:老城区中用地条件有限,可依托存量工业厂房改造等更新措施,挖潜家园中闲置可利用空间,针灸式植入各项需求功能;新建区中,集中建设完整的一站式家园中心。在功能配置上,结合居民画像,考虑医疗、养老、文化、体育、教育、商业等各项设施的规模和时序,例如:在老年人居多的家园中,优先考虑实现医疗、养老、文化设施功能;在中青年人居多的家园中,优先考虑体育、教育、商业设施功能;并通过家园整体的规模核算,适当提升相关功能的建设比例。

        结合“家园中心”布置“精神礼堂”,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居民幼有所学、青有所用、老有所乐。家园中心在空间使用上以自由和灵活的形式,作为庆祝传统节日、宣传文明礼仪、开展志愿服务、举办议事活动等活动的空间载体,让家园居民在这里共享美好时光、共存人生记忆(图11家园中心规划设计示意)

        创新特点五:未来可见

        针对传统技术无法预知成效的缺陷。首次应用自主研发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规划设计模拟优化应用场景分析技术”(图12规划设计模拟优化应用场景分析技术示意),对人口发展、资源消耗、交通需求等十项家园建设关键问题进行“智能推演”,实现多场景的模拟优化。针对城市灾害,通过“预警模拟”模拟全局性的灾害预警与灾情,如实时雨情监测,暴雨场景计算积水面积及重点预防地段模拟,从而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如计算最近的救灾设施,根据事故发生地点,检索距离最近的消防站、警察局、医院等设施,并快速查询相关建筑的内部信息(消防通道、电梯位置、窗墙材料等),便于制定应急方案,优化城市应急处理能力(图13灾害预警模拟示意)。综合应用“人视空间分析技术”,针对每条道路的断面形式、街道家具、街宽比例进行管理,实时展现街道建成环境效果;以步行、自行车、骑车等多种漫游方式,全方位了解城市空间品质,科学定量城市空间尺度,人性化把控空间细节。

        创新特点六:全生命周期维护

        针对规划、建设、管理责任传导缺位的问题。着眼于副中心建设实施,围绕“家园”参与从规划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设计工作(图14全生命周期维护示意);建立“责任规划师”制度,主张以“家园”为基础,全程负责规划、建设、管理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家园中心设计等一系列规划设计中。2020年5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通州区委区政府、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共同组织下,推行责任规划师、责任建筑师的“责任双师”制度,聘任责任双师团队库,助力城市副中心精细化管理、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方案和其他相关规划(图15建设中的城市副中心实景照片)。

参考文献

1. 吴志强,桂鹏,周咪咪,李欣,郭子渊,袁飞,刘琦.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地方基因延续探讨——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J].时代建筑,2019(04):6-11.

2. 吴志强,李欣.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工作思路创新[J].城市规划学刊,2019(S1):138-141.

3.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 http://ghzrzyw.beijing.gov.cn/col/col4102/index.html

4. 吴志强. “人居三”对城市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指向[J]. 城市规划学刊, 2016(6).

5. 吴志强. 城市规划方法[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6. 吴志强. 吴志强:城市规划,不要鸟瞰要“人看”[J]. 中州建设, 2016(7):64-65.

7. 吴志强, 李欣. 城市规划设计的永续理性[J]. 南方建筑, 2016(5):4-9.

8. 吴志强, 刘朝晖. “和谐城市”规划理论模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3).

9. 吴志强, 杨秀, 刘伟. 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 城市规划学刊, 2015(1).

10. 王伟, 吴志强.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C].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

11. 吴志强. 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J]. 城市规划, 1999(1):27-32.

12. 吴志强. 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J]. 城市规划, 2000(1):37-38.

案例说明书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mvPlny5qj_Y4i2C_C4y0w

提取码:htgz

 



Lat: 39.56
Lng: 116.2
Type:
Region: Asia
Scale: City
Field: Governance
City: Beijing